在生活中,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人,他们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,精力异常旺盛,仿佛有用不完的能量。多数时候,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只是性格开朗、活力充沛的表现。然而,这种看似积极的状态背后,有可能隐藏着躁狂症的健康信号,需要我们提高警惕。

一、话多精力旺:表象背后的隐忧
生活中,这类话多且精力过旺的情况并不少见。比如,小王原本是个性格较为内向的人,但最近一段时间,他突然变得异常健谈,无论在什么场合,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话,话题常常从一个跳到另一个,让人应接不暇。而且他的精力极其充沛,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,却依然精神抖擞,不知疲倦。他还开始频繁地参与各种活动,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计划,比如打算在短时间内创业并迅速获得成功。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像变了一个人,虽然表面上充满活力,但这种过度的状态却让人隐隐感到担忧。
又如,李女士在单位向来比较安静沉稳。但最近,她仿佛被注入了 “兴奋剂”,在办公室里不停地说话,声音洪亮,还常常打断别人的发言。下班后,她也不休息,而是去参加各种社交聚会,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。她的行为变得冲动,购买了许多昂贵却不必要的物品,完全不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。家人发现她的这些变化后,十分担心她的健康状况。
二、躁狂症:被忽视的健康危机
1.大脑神经递质失衡
躁狂症的发生与大脑神经递质的失衡密切相关。神经递质如多巴胺、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,在调节情绪、思维和行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。当这些神经递质出现紊乱时,就可能引发躁狂症状。例如,多巴胺分泌过多,会使人处于高度兴奋状态,表现为话多、精力旺盛、思维敏捷但缺乏条理等。小王和李女士可能正是由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,导致他们出现了这些异常的行为表现。
2.遗传因素的潜在影响
遗传因素在躁狂症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研究表明,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躁狂症或其他心境障碍,那么个体患躁狂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某些先天的脆弱性,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病。比如,小王的舅舅曾患有躁狂症,这可能是他发病的一个潜在遗传因素。
3.生活压力与应激事件
生活中的重大压力和应激事件也可能诱发躁狂症。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,如工作压力过大、经济困难、家庭矛盾等,或者遭遇突然的重大变故,如亲人离世、失业、感情破裂等,都可能成为躁狂症发作的导火索。这些压力和事件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,打破原本的心理平衡,进而引发躁狂症状。李女士可能近期在工作或生活中承受了较大的压力,导致她的心理防线崩溃,从而出现躁狂症状。
三、关注信号,积极应对
1.及时就医诊断
当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出现话多、精力过旺且伴有行为冲动、思维奔逸等异常表现时,应及时就医。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问诊,了解症状的具体表现、持续时间、严重程度等,同时结合精神状态检查、心理测评等方法,做出准确的诊断。如果被确诊为躁狂症,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
2.药物治疗
药物治疗是躁狂症治疗的重要手段。常用的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,如碳酸锂、丙戊酸盐等,这些药物可以有效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,稳定情绪,控制躁狂症状的发作。抗精神病药物也常被用于治疗躁狂症,特别是在患者出现幻觉、妄想等症状时。在药物治疗过程中,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,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,同时要定期复查,以便医生了解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3.心理治疗
心理治疗在躁狂症的治疗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异常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,提高应对压力和情绪的能力。例如,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冲动行为和不切实际想法的不合理性,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。家庭治疗则可以改善家庭环境,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支持,为患者的康复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。此外,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,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。
4.生活方式调整
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躁狂症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。患者应规律作息,保证充足的睡眠,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。合理饮食,均衡摄入各种营养物质,避免过度饮酒和摄入刺激性食物。适度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瑜伽等,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,改善心情,增强体质。同时,患者要学会应对生活中的压力,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,可以通过冥想、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缓解压力。
话多精力过旺可能不仅仅是性格或暂时状态的表现,它有可能是躁狂症发出的健康信号。我们要提高对躁狂症的认识,关注自身和身边人的身心健康。一旦发现异常,及时就医,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和健康的生活方式,积极应对躁狂症,守护身心健康。